学校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,是社会上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。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,摸索出一套针对学生特点,力求使思想道德教育“近”、“实”、“活”的教育模式,很好地实现了教育的目标。 一、思想道德教育要近 思想道德教育要“近”,即贴近学生、贴近社会。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,而应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,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,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,受到情感上的陶冶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,使他们感到亲切,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,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,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,即是教育的最好契机。当然情感的渗透还应延续到课外,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,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,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,并寻找恰当的机会,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。 二、思想道德教育要实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、黄继光、雷锋等作榜样,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、现实的优秀普通人为榜样。 例如我班有一个叫小良的学生家庭十分困难,全家靠父亲收废旧品为生。高三年级时,家庭的唯一支柱--父亲病倒了,家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。小良同学没有被困难吓倒,坚持上学,放学后,去收废旧品,还要照顾住院的父亲,尽管家庭重负压在他的肩上,但他学习成绩很优秀。学校就抓住这一典型事例教育学生。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同学们,许多学生听到他的事迹,亲眼看到他的真实情况,都感动地说:“小良同学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仍刻苦学习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?” 小良这个正面典型,撞击了学生的心灵,不少同学的思想像经受了一次洗礼,其教育的效果是很理想的。由此可见,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作榜样,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,因为榜样就在身边,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,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同榜样人物进行对比,在对比中找出自己同榜样人物的差距,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,明确努力的方向。 三、思想道德教育要活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,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。江泽民同志在《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》中指出:“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里,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,打开他们的视野,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。”“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”。社会实践是主体参与、自我体验的活动,它可以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,在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自我、发展自我、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;它把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,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去,投入社会大课堂,在实践中认识社会、适应社会,从而学会做人、学会求知、学会生存、学会发展。 为此,我们适时安排了一系列活动,不适时机地将德育渗透到方方面面:开展一次由全体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,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,强调动手能力,突出创新教育,让学生走向社会;开设研究性课题,选择一个单位里典型的人或事作专题调查,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。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凭藉“金口玉言”去对学生进行说教,而应该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发,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,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育。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,深入学生当中,了解学生思想,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,确定教学的方法,力求使方法具有创造性,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。 (作者单位:三门中学)
|